全国切换

民事诉讼两审终审制度

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两审终审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制度内容:地方各级法院对其审判的第一审案件作出判决或裁定后,若当事人不服,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若同级检察院不服,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抗诉。上一级法院有权受理上诉或抗诉,经对第二审案件审理后,所作出的判决、裁定为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再上诉。最高人民法院所做的一审判决、裁定,为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也不得上诉。
例外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一审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其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判决、裁定一经作出即生效,为一审终审。
小额诉讼程序案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小额诉讼程序通常适用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且标的额较小的简单民事案件。
非讼案件: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这些程序主要用于处理非民事权益争议的案件,如宣告失踪、宣告死亡,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等。
制度意义:
减少当事人讼累:实行两审终审制可使不确定的民事关系尽快稳定,减少当事人在人力、财力、时间上的投入,同时也符合我国地域辽阔、部分地区交通不便的国情,方便当事人诉讼。
发挥上级法院监督作用:上级法院通过二审对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监督,有助于保证案件审判质量,维护司法公正。
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理即终结,可使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下级法院的指导监督工作中,提高司法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