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切换

未成年人网络诈骗

未成年人网络诈骗是指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技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或非法获取其他利益的行为。以下是相关介绍:

常见形式:

免费游戏皮肤陷阱:诈骗分子谎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皮肤,诱导未成年人通过家长手机开启 “屏幕共享”,以 “激活、认证、验证” 等名义骗取钱财。

威胁恐吓下套:骗子通过短视频网站、游戏社区等诱骗未成年人加入 QQ 群、微信群,然后假冒警察、律师等,恐吓未成年人涉案,要求其对 “案件” 保密,不得告知家长,诱使孩子用父母手机转账来 “证明清白”。

冒充熟人借钱:未成年人使用手机安全意识薄弱,其 QQ 或微信号易被盗。诈骗分子利用这一点,用当事人名义四处借钱或发送诈骗信息实施诈骗。

网络追星诱惑:诈骗分子引诱未成年人加入虚假的明星粉丝群,以获取明星签名或礼物为诱饵,以打榜、刷礼物、募捐等名义引导未成年人转账或陷入 “刷单” 陷阱。

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若未成年人已满十六周岁,实施网络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一般为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则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仅实施网络诈骗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可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网络诈骗行为,不予刑事处罚。

民事赔偿责任:未成年人实施网络诈骗行为给被害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其监护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需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

预防措施:

家长层面: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减少孩子玩手机时间,普及防骗知识,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联系方式,不随意使用父母的资金账户支付。同时,设置安全性高的支付密码,妥善管理存有大额资金的账号密码,不轻易告知孩子。

学校层面:学校应积极联动有关部门进行反诈宣传,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和防范方法,提高未成年人的反诈意识和辨别能力。

未成年人自身:未成年人要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遇到陌生电话、短信要提高警惕,不随意扫描二维码、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不明 APP,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如果发现被骗,应立即向家人反映或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