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切换

留守儿童面临校园暴力与同伴欺凌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监护弱化、情感支持缺失等特点,在校园环境中更容易成为暴力的目标,同时也可能因缺乏正确引导而卷入暴力行为,其面临的校园暴力问题呈现出诱因复杂、影响深远等特征。以下从具体表现、成因、危害及应对方向展开分析: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校园暴力类型及特点

校园暴力的形式多样,对留守儿童而言,其遭遇的暴力往往更隐蔽,且与家庭缺位直接相关:

肢体暴力与言语羞辱

留守儿童常因 “父母不在身边” 被视为 “可欺负的对象”,成为同学推搡、殴打、抢夺物品的目标;同时,“没爸妈管”“野孩子” 等侮辱性绰号和嘲讽,会对其自尊造成持续性打击。这类暴力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尤为常见,施暴者往往认为 “即使欺负他们,也不会有家长来学校追责”。

孤立与排挤

部分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可能在社交中表现出内向、敏感等特质,容易被同学孤立 —— 比如被故意排除在集体活动之外、课桌被涂鸦、作业本被藏匿等。这种 “冷暴力” 虽无肢体冲突,却会让孩子陷入强烈的孤独感,甚至自我怀疑。

被迫参与暴力或成为 “帮凶”

少数留守儿童为了 “不被欺负”,会主动依附校园里的 “小团体”,被迫参与欺凌其他同学的行为;还有些孩子因缺乏家庭管教,模仿网络或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将欺凌视为 “证明自己强大” 的方式,从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

教师的隐性 “暴力”

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存在 “难管教”“问题多” 的刻板印象,可能采取体罚、当众训斥、忽视其求助等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本质上是权力不对等下的隐性暴力,会加剧孩子对校园的恐惧和抵触。

二、留守儿童易受校园暴力侵害的核心原因

校园暴力的发生,是家庭、学校、个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留守儿童而言,家庭缺位是关键诱因:

家庭监护的 “防护失效”

父母长期在外,祖辈或亲友监护多以 “保障基本生活” 为主,难以察觉孩子在学校的异常(如身上的伤痕、情绪低落、不愿上学等);即使发现问题,部分监护人也因 “怕麻烦”“不想给老师添乱” 而选择息事宁人,导致暴力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此外,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遇到欺凌时更难获得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应对指导,容易陷入 “默默忍受” 的循环。

学校干预机制的薄弱

许多农村学校对校园暴力的认知不足,缺乏系统的预防和处理流程:

未建立常态化的暴力排查制度(如定期心理访谈、匿名举报渠道),难以发现隐蔽的欺凌行为;

教师处理暴力事件时,常以 “孩子间的打闹” 为由简单调解,未深究背后的原因,也未对受害者进行后续关注;

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无法为受暴力影响的留守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

留守儿童自身的 “脆弱性”

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往往存在低自尊、安全感缺失等心理特征,面对欺凌时更易表现出退缩、顺从,这种 “不反抗” 的态度可能纵容施暴者得寸进尺;同时,部分孩子因情感缺失而渴望 “归属感”,容易被不良小团体裹挟,卷入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