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家庭与监护责任
父母需通过电话、视频定期叮嘱孩子 “不私自下水”“不擅自与同伴去野外水域”,并与代管人约定 “孩子外出必须告知去向和返回时间”。
代管人应尽量避免让孩子单独靠近水域,农忙时可委托邻里互相照管,形成 “15 分钟监护圈”。
学校与社区协同教育
学校需将防溺水教育纳入日常课程,通过案例讲解、模拟演练(如 “如何正确呼救”“不盲目施救”)让孩子牢记 “六不准”(不私自下水、不擅自结伴游泳、不在无成人陪同下玩水等)。
社区可组织志愿者在暑期对危险水域进行巡逻,在池塘、河流旁加装护栏和警示牌,配备救生圈、长竹竿等简易救生设备。
普及自救与他救知识
教会孩子:落水后保持冷静,尽量抬头后仰、口鼻露出水面呼救;若同伴落水,立即向附近成人求助,或投掷救生圈、木板等漂浮物,切勿手拉手救援。
向监护人普及:发现孩子溺水后,切勿慌乱下水,应先大声呼救并利用工具救援;若孩子被救上岸,立即清除口鼻异物、进行心肺复苏,并同时拨打 120。
留守儿童溺水事故并非 “意外”,而是可预防的安全漏洞。关键在于将 “被动救援” 转为 “主动防护”—— 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的三方联动,织密水域安全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远离 “水中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