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切换

留守儿童存在性侵害风险

留守儿童由于监护缺失、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外部保护机制不足等原因,面临性侵害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儿童,这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具体来看,其易受性侵害的原因及风险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高发的核心原因

监护缺位导致的 “保护真空”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年迈的祖辈或亲友,他们可能因体力、精力有限,难以时刻陪伴孩子(如孩子独自上学、放学、外出玩耍时无人看管);部分监护人防范意识薄弱,甚至认为 “都是熟人,不会出事”,对孩子身边的潜在危险缺乏警惕,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不足

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系统的性教育(农村学校性教育多缺失或流于形式),对 “什么是性侵害”“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能被侵犯” 等知识模糊,甚至被侵犯后仍意识不到自身权益受损。同时,孩子因害怕被责骂、羞耻感强,或担心 “告诉大人会让父母担心 / 生气”,往往选择沉默,导致侵害持续发生。

加害者的 “针对性” 选择

不法分子(多为熟人,如邻居、亲戚、同村村民甚至学校教职工)往往利用留守儿童 “父母不在身边、无人撑腰” 的弱势状态,通过物质诱惑(零食、零花钱、玩具)、威胁恐吓(“敢说出去就不让你爸妈回来”)或情感控制(“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实施侵害,且更容易得逞。

二、常见的侵害场景

熟人作案为主:约 80% 以上的留守儿童性侵害案件为熟人作案,因熟人更容易获得孩子和监护人的信任,作案隐蔽性强(如以 “辅导作业”“带孩子玩” 等名义单独接触)。

隐蔽空间实施:多发生在孩子家中(监护人不在时)、加害者住所、废弃房屋、山林、农田等偏僻场所,不易被发现。

长期持续性侵害:由于孩子不敢反抗或求助,部分侵害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如生殖器官损伤、性病感染、创伤后应激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