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称死亡补偿费,是指受害人因各种非正常事故或死亡的,由相关责任人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死者家属的赔偿。它是对死者近亲属因受害人死亡导致的生活资源的减少和丧失的补偿,并非对死者自身的赔偿,也不是死者的遗产或夫妻共同财产。以下是具体介绍: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死亡赔偿金做出了明确规定。根据该解释,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性质:我国立法对死亡赔偿金的界定经历了从 “扶养丧失说” 到 “继承丧失说” 的发展过程。“扶养丧失说” 认为,侵权人应赔偿因受害人死亡而使被扶养人丧失的生活费供给来源。而 “继承丧失说” 则认为,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未来经济收入损失,这些收入原本可由其继承人继承,故侵权人应就该损失赔偿,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主要依据 “继承丧失说”。
分配原则: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金的分配规则尚无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通常参照类似法律规定进行处理,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和谐稳定原则。即若受害人有分配意愿或近亲属达成分配合意,应予以尊重;若无相关意思表示,可参照遗产分配规则,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共同生活紧密程度及经济依赖关系等,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适当倾斜,进行相对公平的分配,同时要考虑维护家庭和谐稳定。
计算方式:一般来说,死亡赔偿金的计算公式为:死亡赔偿金 =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赔偿年限。例如,在某地区,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5 万元,若受害人不满 60 周岁,按照 20 年计算,其死亡赔偿金则为 5 万 ×20 = 100 万元。